“三头水愿”,让人水更和谐

2018-05-23 08:47

  

  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有干净卫生的水进屋里头;保障陕西生产发展有可持续的水先行在前头;主要江河水系日夜流有望得见的水蓄在户外头。2017年,在国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的指引下,陕西水利提出“三头水愿”,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1 重大水利工程 生产发展水先行
  陕西严重缺水。2017年,陕西加大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保障全省生产发展有可持续的水先行。
  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引汉济渭工程,总调水规模15亿立方米,相当于100多个西湖的水量,受益人口1400多万,可满足西安、咸阳等4个重点城市及沿渭河两岸13个县城、5个新城和2个工业园区的生活及工业用水。目前,全长6500米的秦岭隧洞出口段贯通;秦岭输水隧洞主洞完成总工程量的82.26%;三河口水利枢纽大坝浇筑44米;黄金峡水利枢纽左坝肩已开挖至高程519米,右坝肩已开挖至高程470米,黄金峡大桥已合龙。
  正在实施的总投资154亿元的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拦截泾河泥沙20.6亿立方米,确保防洪安全,每年可为西咸新区、铜川、富平等地165万人供水。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可研报告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试水成功的延安黄河引水工程,建成后可解决延安城区、延川、子长、延长和榆林市清涧县近100万人的生活用水,并为相关工业园开发区提供可靠的用水保障。
  输水隧洞实现全线贯通的引红济石调水工程,把秦岭南麓汉江水系褒河支流红岩河水,穿越秦岭太白山脉,引入渭河支流石头河。工程建成后,主要进行农业灌溉和向西安、咸阳、宝鸡、杨凌等城市供水,将有效缓解关中地区严重缺水局面,改善渭河生态环境。

     2 饮水安全提升 让群众喝上安全水
  “以前,家里用水吃水很困难,每挑一担水,来回得走半个小时山路,雨天更是没法出门了!”不久前,正在房前洗衣池洗衣服的汉阴县双河口镇石家沟村贫困户丁仕斌望着清澈的水柱从水龙头哗哗流出,很是感慨。
  石家沟整个村子呈“V”字形,住户分散,山梁、山腰、山谷都有人家。为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2017年,汉阴县水利局通过高位抽水的方式新建集中供水工程3处,建档立卡贫困户入户通水率达100%。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陕西省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水利扶贫第一要务,要求贫困村退出要满足:有安全饮水、水质合格,水量充足、用水方便,保证供水、工程设施管理规范。贫困县摘帽要满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90%。
  省水利厅先后3次组织开展贫困村饮水状况调查核实,锁定56个贫困县、6128个贫困村以及11个深度贫困县和482个深度贫困村,及时编制了“三年滚动计划”和“深度贫困县专项规划”。2017年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投资23.33亿元,建成工程5193处,解决和改善了323.7万人的饮水条件,其中3489个贫困村66.94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超额提前解决了2300多个贫困村和26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让贫困群众尽早受益。
  “消毒药加少了,水里面的大肠杆菌就会超标;药加多了,相当于在‘投毒’,有了这台机器就可以精准控制了。”汉阴县龙源供水公司总经理赵波山介绍道。走进龙源水厂,记者看到,反应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加药间、信息化调解室、化验室一应俱全。化验室能对水质进行色度、浊度、微生物含量等22项指标的检测,检验人员都是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
  2017年,我省在陕南三市部署开展水利工程“量化赋权”试点工作,重点解决工程产权不明晰、管护主体不明确、管护责任不落实和管护经费不到位等问题。通过赋权释能,盘活存量,激发活力,建立归属清晰、债权明确、流转顺畅的农村供水产权制度,让农村供水工程“产权有归属、管理有主体、维护有经费、效益长发挥、农民得实惠”,确保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好、有人管、能管好。

      3 水生态修复 人水和谐景色美
  近年来,陕西加快实施江河库渠水系联通联控联调扩面增效、着力打造关中水系,持续推进“八水绕长安”等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2017年,省水利厅将西咸新区区域雨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立体调剂试点向秦岭北麓延伸,杨凌渭河流域汛期错峰调蓄试点向渭北延伸,水库主汛期安全运行调度试点向陕南延伸,涝池、塘坝、站窖涝时蓄水、旱时取水、枯丰调节试点向陕北延伸。
  通过江河库渠联通联控联调,2017年渭河流域林家村断面以下100公里河道全年下泄生态水量2亿立方米。大中城市比去年多蓄雨水10亿吨,有力应对7月高温干旱没有发生大的“水荒”。优化水库调度拦蓄洪水资源,汛末全省13座大型水库蓄水40.67亿吨,较上年同期多蓄12.9亿吨。2017年11月15日皂河通过潏河补水改变了“黑臭河”的面貌。
  2017年9月28日开园的斗门水库(昆明池)项目,不仅是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咸新区实施大水大绿战略的标志性工程。
  在建设昆明池的同时,陕西加快实施渭河生态区、渼陂湖、卤阳湖等重点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建设,解决河湖生态水量不足、水质污染、生态修复能力低和环境面貌差的问题,恢复和重塑关中地区良好的自然风貌与生态环境。
  “一年前,这里还是臭气熏天、垃圾遍地,经过整治修复后,村里原来的旧涝池如今已经旧貌换新颜。”在宝鸡陈仓区慕仪镇第四村,看着修复后涝池边的休闲广场、人行步道、草皮护坡、文化墙等美丽景观,村民张发其高兴地说。
  作为修复水生态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三五”期间,陕西省计划修复整治涝池6000座,通过建好入水口、打通排水沟,让昔日涝池的死水“活”起来,着力解决涝池“水不溢、水不漏、水不干、水不臭”的问题。2017年,全省共完成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整治1521座。
  2017年,渭河水流产权改革列入国家试点,陕西成为全国6个试点省份之一。省渭河生态管理局局长党德才说:“在一条河流的周边划定一定范围设立生态区,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创新,对河流实施系统保护利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意义非凡。”
  随着渭河生态区建设的推进,人水和谐的美丽新陕西、大美新渭河已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来源:水利厅网站)